- 客服:
- 菲菲
- 手机:
- 139-1896-4592
- 微信:
- goospa
- Q Q:
- 5407606
- 地址:
- 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宜山路
脊中穴是人体一处很重要的穴位,对于一些疾病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。那么它具体位置处于哪里呢?有什么作用呢?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去看看。
脊中穴(DU6)属督脉,穴位位置在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又叫神宗穴,脊俞穴。脊中穴,具有很好的健运脾胃的作用,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,都可以通过刺激脊中穴来解决。主治腰脊强痛,黄疸,腹泻,痔疮,脱肛,癫痫等。
脊中穴穴位按摩图
1.取坐位,在背部脊柱区,两肩胛骨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为第7胸椎棘突,向下数4个椎体,即第11胸椎棘突,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本穴,按压有酸胀感。
2.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,脊中穴位于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脊中穴经穴疗法
刺法:向上斜刺0.5~1.0寸。不宜深刺,以免伤及脊髓。
灸法:直接灸或隔姜灸3~7壮,温和灸5~10分钟。
按摩法: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,并作圈状按摩。
按摩脊中穴位的作用
1、缓解治疗风湿痛、腰腿疼痛、腰脊强痛等;
2、缓解治疗黄疸、暗疮、红血丝、眼睑浮肿、面黄浮肿、油脂旺盛、嘴周痤疮等;
3、缓解治疗腹泻、腹胀、小儿疳积、痔疾、脱肛、便血、痢疾等;
4、舒筋活络、调理气血、壮阳益气、缓解治疗癫痫等。
脊中穴的穴位解剖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棘上韧带→棘间韧带。浅层主要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、静脉。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(后)静脉丛,第11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11肋间后动、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。
脊中穴相关论述
《类经图翼》:“小儿痢下赤白,秋末脱肛,每厕肛痛不可忍者,灸之亦无妨。”
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腹满不能食”,“腰脊强不得俯仰”,“黄疸”。
脊中穴的临床应用
脊中穴适应于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、运动性腹痛、痛经、胃肠痉挛、急慢性胃炎、细菌性痢疾、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腹部疼痛病症。
腹痛
“俯以通为用”,俯气不通,运化受阻,湿热蕴积,传导失职,升降失调,气机不畅,气滞血瘀;或寒邪内积,寒凝气滞;或情志不遂,肝气不疏,肝郁气滞,横逆犯胃;或肢体过劳,脾失健运,脏腑失养,拘急而痛;或气血逆乱。病因病机虽不同,然不外乎阴阳失调,治之遵循《内经》中“阳病治阴,阴病治阳”、“从阳引阴”的法则。腹为阴,背为阳;任脉为“阴脉之海”,行走于腹中,与督脉前后、阴阳相对应,并且首尾相接,故取“阳脉之海”——督脉之穴,以通调周身阳气,平衡阴阳,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。
脊中穴有温阳健脾,宁神镇痉之功;《针灸大成》:脊中穴“主风痫癫邪,黄疸,腹满不能食,五痔便血,温病,积聚,下利,小儿脱肛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腹满不能食,刺脊中”。接脊穴出自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小儿痢下赤白,秋末脱肛,每厕腹痛不可忍者,灸第十二椎下节间,名接脊穴”。接脊穴虽属经外奇穴,但也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,针二穴,可以振奋阳气,平衡阴阳,温煦经络,健脾理气和血。气机畅,气血调,俯气通,则“通则不痛”。
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:“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从后根进入脊髓背角,更换神经元后上行,入内侧丘系到丘脑。针刺产生的冲动沿外周神经传导入脊髓背角,上行到延脑同侧楔束核”针刺与疼痛刺激传入通路上都通过脊髓背角,在此,两种信号发生相互作用;而且“躯体感受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细的神经纤维传导的,针刺的疼痛刺激是由较粗的Ⅱ、Ⅲ类纤维传导的,粗纤维活动可抑制细纤维活动”从而阻止了痛觉的传递;与此同时,“针刺冲动传入脑内,激发了镇痛系统,增加了脑内脑啡呔的释放,达到镇痛作用”。
另外,取脊中、接脊二穴效果优于其它穴位,与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关。腹腔大部分脏器的痛觉由T9—L1节段神经支配。而脊中、接脊穴位分别位于T11~T12、T12~L1棘突之间,而且二穴位分别分布有“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、第十二肋间神经后支内侧支”。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也表明:当针刺的神经和支配痛区的神属于同一节段或相邻时,其抑制效果就要强得多。
针刺或指压接脊、脊中二穴治疗腹痛,大多数病例在5分钟内腹痛消除或减轻,具有止痛迅速、疗效确切、简便易行、无副作用而又不影响进一步诊治等优点,非常适宜于运动员,尤其是在重要比赛中使用更能体现出其优越性。
腹痛做为临床急症之一,针治之,实为遵“急则治其标”之法,治标止痛,因而病情缓解后,仍须辨证论治,以收全功。
痔疮
主穴:承山会阳次髎长强二白
配穴:湿热下注者,配大肠俞、阴陵泉;气虚下陷者,配灸神阙、百会。
方义:承山、会阳、次髎均为膀胱经穴,取三穴用泻法,清泻肛肠湿热,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;长强穴属督脉,位近肛门,刺之可直达病所,请利湿热;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。
脊中穴穴位的解析
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。
〖名解〗
(1)脊中。脊,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。中,与外相对,指穴内。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。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,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,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,故名脊中。脊俞名意与脊中同,俞同输。
(2)神宗。神,与鬼相对,指天部阳气也。宗,祖宗也,气之源头也,水也。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。理同脊中名解。
〖气血特征〗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。
〖运行规律〗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。
〖功能作用〗壮阳益气。
〖治法〗寒则补之灸之,热则泻之。
配合穴位治疗
1.配至阳、阳陵泉、胆俞,适用于黄疸症状。
2.配鸠尾、大椎、丰隆,适用于癫痫等症。
3.配足三里穴、中脘穴治腹胀胃痛;配上巨虚穴、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;配鸠尾穴、大椎穴、丰隆穴治癫痫;配肾俞穴、太溪穴治腰膝痛。
上海盈盈按摩会所